首页

黑冰女王视频免费专区m

时间:2025-05-23 23:40:16 作者:浙江宁波:千企展销出口商品吸引外商 浏览量:55663

  ◎本报记者 孙明源 通讯员 姜 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专业指南》),提出新增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为什么要引导开设这些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医学人才缺口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医药健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医学人才,使相关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显。这是国家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最直接的动因。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王冬表示,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升级,使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上升。仅依靠高校毕业生,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了对口专业的本科高校毕业生外,主要为来自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或由企业自行培养的人才。”王冬表示,尽管培养渠道多元,行业企业“各显神通”,但相关领域仍然缺乏高端人才。

  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孙敏捷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转型等因素催生了新的、细化的职业需求。

  “尤其是在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药学、药物经济学、医疗保障、老年健康服务等领域,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缺口巨大。这直接推动了新专业的产生。”孙敏捷说。

  交叉融合是共同特征

  王冬表示,虽然新专业是面向医学人才数量缺口现状开设的,但培养目标并不仅是增加人才数量,而是使人才结构与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5个新专业可满足诸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仅以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从事生物信息学家、数据分析师和生物统计学人员等多种职业。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新专业也应更重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培养医师或者药师。

  “新专业将助力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共同发展,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提供多层次支持,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与进步。未来,大家将看到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在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优化、健康管理与预防水平提升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王冬说。

  “过去的思路是‘以治病为中心’,现在的思路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是医药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孙敏捷表示。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除了强调学科交叉外,这些新专业还具有聚焦技术创新、顺应社会需求的特点。”孙敏捷说。从学科门类上看,此次新增的新医科(含药学)专业是将“医学”“工学”“理学”“文学”等多个传统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相比传统医学更加强调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

  “新专业拓宽了传统医学专业的边界,也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催生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健康。”孙敏捷说。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并非新鲜事物。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其中的部分专业,或是与这5个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例如,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

  孙敏捷介绍,该校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于2022年获批,2023年已招生64人,毕业生可在生物、制药、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建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在智能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进一步深造。

  “中国药科大学正在稳步推进新医科专业的申报筹备工作,预计2024年新增药物经济与管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专业,2025年新增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实现新医科专业全覆盖。”孙敏捷表示。

  谈及如何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孙敏捷说,高校应瞄准健康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建立一套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响应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

  《专业指南》也提及,新专业的设置原则包括建立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开设新专业,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步到位”,而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除了建设面向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的新专业,中国药科大学也在推进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传统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升级、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孙敏捷说。(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中西合璧”的创新是跨国企业的重要机会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高榆村木梳制作技艺有300余年历史,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创新制作工艺,发展木梳制作产业,年产木梳4000余万把,产品销往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各大城市,实现年产值近1亿元人民币,带动全村1000余人就业增收。

同步举办的推介会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向福州山之海商贸有限公司授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福州体验中心”牌匾,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及宁夏葡萄酒庄负责人等人进行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推介,现场还开展了节目演艺、趣味抽奖、直播推介、品鉴交流、展示销售等活动,吸引福州市民及游客前来参与和品鉴。

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

记者走进了小公园开埠区一家手工艺品店与店主聊了起来。他说,目前小公园老街变身游客“打卡”地对大吴泥塑非遗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将大吴泥塑做成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受到前来打卡的年轻人青睐,如:潮剧Q版人物、冰箱贴、盲盒、储钱罐、环保袋、小摆件等等,每个价格从15元至80元人民币不等。

李强同老挝总理宋赛共同出席玛霍索综合医院大楼落成仪式

第二至第九个专题分别阐述做好金融工作的“八个坚持”。“八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弘扬,是对全球金融发展经验成果的借鉴与超越,是我们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摘编》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西方金融模式的特点是金融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资本具有强烈的逐利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容易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无序扩张。国情不同,金融的价值取向不同,我国不可能照搬西方金融模式,只有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才能行稳致远。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特别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其中,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主要体现为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它们正是“八个坚持”的前两个。“八个坚持”构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

西安街头响起非遗鼓乐 引人驻足欣赏

提起这次最后的会面,阿齐兹讲得格外细致。“我们讨论了很多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话题并未局限在戏剧领域。我们还谈到了古典文学,包括他眼中的《红楼梦》有多美。可能大家都不相信,那天我们在医院里聊了四小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